
过去十年,超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全球许多城市的建筑格局。2010年,全球共有52座超过300米的建筑,而到2020年,这一数字将达到198座。Summa Elements公司表示,这一增长体现了工程创新的显著进步以及城市发展趋势的变化。
在摩天大楼的建造过程中,初始阶段,即地基施工,至关重要。虽然乍一看,最初的一年半似乎没什么进展,但这一阶段却至关重要,技术难度也极大。建筑物的地基就像树根一样,必须牢固。
“要素总和”专家声称,建造一座超高层建筑大约需要5.5年,其中20-30%的时间用于准备地基。这证实了其重要性。
莫斯科市的建筑特色
莫斯科城商业区因地形地质条件而面临特殊挑战。与纽约等在岩石上施工的城市不同,莫斯科的地基由稳定性较差的粘土和石灰岩构成。然而,得益于新技术和规划,施工进展顺利。
莫斯科市中心拥有欧洲最大的基坑之一。该基坑建于21世纪初,深24米,周长172.5万平方米。如此大规模的工程需要建筑工人在现场耗费长达一年半的时间。
Dau House(俄罗斯莫斯科市)
莫斯科以其摩天大楼而自豪。莫斯科城的Dau大厦就是其中之一。与该地区的其他建筑相比,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建筑风格脱颖而出。
在地震活动较少的地区进行建设,使建筑师和工程师能够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创造力,而无需像上海中心大厦那样将抗震性能放在首位。尽管如此,Dau House 仍然符合所有国际安全和舒适标准。
Dau House 的一大特色是其玻璃幕墙,随着时间和光线的变化,玻璃幕墙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,营造出独特的外观。建筑内部设有跨国公司的办公室、餐厅和全景电梯,可欣赏壮丽的城市景观。
工程巨人:建造世界超高层建筑的秘密
建筑的可能性每年都在不断拓展。数百年的实践经验、先进的技术以及人类对天空永不枯竭的渴望,催生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杰作。让我们来仔细欣赏其中的一些。
上海中心大厦:地震边缘的空中巨人
上海中心大厦是世界第二高楼,凝聚了众多专家的辛勤劳动。由于地处地震多发区,建造者面临着建造稳定安全结构的挑战。
为了确保大厦的稳固,基坑开挖深度达3.5万立方米,钢桩的打入确保了大厦85万吨的重量即使在强震中也能保持稳固。
但抗震性能仅仅是个开始。得益于先进的工程解决方案,上海中心大厦还优化了能源、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,使其成为未来可持续建筑的典范。
哈利法塔:沙漠之冠
在沙漠条件下建造建筑本身就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挑战。然而,迪拜的哈利法塔不仅克服了这些挑战,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。
塔基建于一个深40米的基坑中,192根巨型钢桩深入50米,直抵沙土下的坚硬岩石。这对于确保这座828米高的建筑的稳定性至关重要。
除了地基工程解决方案外,哈利法塔也是设计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典范。其独特的螺旋造型优化了抗风性能,其资源管理系统使其成为世界上最环保的摩天大楼之一。
东京晴空塔:地震活动中心的工程奇迹
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,因此建造东京晴空塔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。
这座634米高的电视塔由复杂的圆形钢桩和混凝土板系统支撑。这些构件不仅增强了结构稳定性,还起到了减震的作用,使电视塔能够抵御最强烈的地震。
此外,东京晴空塔还配备了先进的安保和疏散系统,以及创新的照明和通信技术,使其成为世界上最现代化的电视建筑之一。塔内设有展厅、餐厅,当然还有可以饱览东京都市美景的观景台。
超高层建筑建造中的创新与挑战
摩天大楼和其他超高层建筑的建造不仅是一项建筑成就,更是工程奇迹。每座摩天大楼都凝聚着众多专业人士的辛勤劳动:从建筑师、设计师到工程师和建筑工人。
首要挑战是建筑的稳定性。就像上海中心大厦一样,地震活动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后果。但得益于创新技术和材料,如今的摩天大楼能够抵御极端自然灾害。
能源效率是另一个关键方面。鉴于全球环境挑战,现代建筑不仅要美观、可持续,还要节约资源。
结论
高层建筑时代正在全球范围内雄伟地推进。摩天大楼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,更是工程造诣和建筑设计大胆的体现。莫斯科市的拉赫塔中心、Dau House、Evolution 和 OKO 等项目,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巨型高层建筑,都彰显了我们渴望攀登天空的雄心壮志,以及我们渴望重新定义无限可能的愿景。
然而,这些宏伟的建筑不仅仅依靠钢铁和玻璃,更需要多年的精心规划、科学研究,甚至施工前的准备工作。这些工作往往被忽视,但却对这些大型项目的成功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技术和施工方法的进步,以及工程师和建筑师的勇气和创新,让我们见证了新的建筑奇迹的诞生,这无疑将激励后代取得新的成就。
关于该主题的补充材料:摩天大楼:必然的未来还是昙花一现的时尚和摩天大楼——大都市的新名片